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视点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2014-07-02 18:41:09  来源:文艺社  作者:蔡晓妮
分享到:

    我小的时候,常常在我家的门前和窗前看大雨的滑落,那种线条的美感常常引起我的惊叹,但是更多的是让我觉得一种情怀,一种不羁和磊落的情怀。可能那时候的我并不懂这是什么美学,但是我已经明白世间万事终究大江东去浪淘尽,后来的很多年我感觉我一直在入世,但却总是显得笨拙,所以我想我可能没有这种天赋,也就不再勉强,时至今日,我依然可以问心无愧,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就已经满足,毕竟人生匆匆,管自己尚且管不住,又如何能管得住世事悠悠。干卿底事。


 


 

    写小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从大学时代开始写,算来也有十五六年了,才汇集成这薄薄的一本。看上去写小说很容易,只要一支笔,一摞纸就可以了,电脑时代,甚至连这些也不要了,只要一台机器就可以了。可是真的写起来才明白并非易事,并且是越写越难,很多次我都想放弃,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呢,一辈子那么短,那么难,活着就简单些,轻松些不也很好吗?


 


 

    可是我总觉得我还有话说,有很多的话说,但没有人愿意听,就只能在纸上自己说给自己听,我永远是自己最初的听众,可是我发现我渐渐爱上这种自己和自己交流的方式,写小说都是写别人的故事,很多都是自己虚构的,和自己无关,和自己的经历无关,甚至和周围人的经历无关,但这却成了可以滋养自己的一种方式,战战兢兢写完,好久不敢示人。但想到既然写出来了,就应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告诉大家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心境的转换中,小说需要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个性更加突出,故事性更强,所以需要一些夸张的手法,虚构的情节,它无法同现实生活等同,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可以集聚了千万种类似的人的个性和共性,从中提炼和升华,这正是小说的魅力和独到之处。


 


 

    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可以从中得到教益,得到人性的共鸣和理解,这就够了,至于她的原型来自哪里,不需要探究,也探究不出来。就如同《红楼梦》,有无数的人在考证,在探究它的历史真实性,考据出了好几个流派,也洋洋洒洒成就了无数的专著和巨著,但是它的真相到底如何,只有曹雪芹知道,而曹雪芹在写的时候就已经刻意掩藏了现实的线索,也许曹雪芹早就知道小说是高于现实的艺术,他只是把心中的块垒、爱恨都写了出来。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小说写完了有一年的时间一直处在不敢看的阶段,无意中也正应了小说写好了要过几个月再改的传统,没有想到再读的时候,渐渐自己被自己说服了。眼中心中有了对当时入笔时的认同,改了再改,就好比雕塑家在做雕塑,去掉了多余的脂肪和别扭,终于见骨见神了,也算对自己有了交代。


 


 

    眼看秋天就要来了,秋凉中在一个早晨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把手背在后面,从容的踱步,看我一路小跑走过,对我说:“姑娘,你这样跑不累吗?”我笑笑说:“不累。”话一出口,自己也有点一惊,我已经跑了很久,怎会不累。


 


 

    人的一生总是不停地在奔跑,想停下来却发现停不了,有各种内因外因迫使你无法停止,一切皆因有很多东西不肯放下,背在身上,不堪重负的时候才流着泪想放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去寻找人生的真谛,那么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呢,想了很多年我才明白是善与爱。《论语• 颜渊》说: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述而》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 尽心下》说:“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什么是善?在我看来大善即仁。《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是人道德上的最后追求,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何做到仁,是很难的,简单地来说就是你的心中有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人同此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喜欢和一些文化老人接触,在一些文化老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我很认同的特质,那就是中国儒家的中庸和冲淡之气。《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只有在经历过一些沧桑变换之后才有一些平和的气息,在我看来这种平和之气很可贵。


 


 

    其实我们人生中追求的很多东西对我们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戾气,那么我觉得这个人生就是失败的。央视的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写过一篇《渴望年老》的文章,当年看来觉得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年老呢,很多年之后才明白,人生其实应该倒着走,你只有经常性的设想你年老的时候的感触,你才能更深刻的接近生命的本质。当我们认清这个本质之后,你才能深刻地感觉到你的人生应该减去太多不该有的负累。


 


 

    如果成为名利的奴隶,而丧失了人性基本的善良,那么活着也是行尸走肉,和魔鬼并无太大的区别。人生的脆弱在于不可避免的各种绝境和困境,所有的人都会经历,无一幸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成为制造困境与绝境的刽子手,让自己的双手不要沾满鲜血,让自己的心灵不要被罪恶蒙蔽。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这样的人,活在嫉妒、谎言、权欲、物欲中……人生的追求就是这些吗?可是他们没有明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所加诸别人的种种罪恶,最后都会以各种方式回归于你的自身。“归时始觉远,草蔓已多露。”人生需要一些历练,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最后的归途在哪里,我想没有别的路可走,所有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善与爱,只有这条路才能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家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曾经很欣赏王维的这首诗,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为禅诗,那么禅是什么呢?是在教我们出世吗?我觉得也不尽然,有一颗出世的心,却有入世的情怀才是这首诗真正的意义,人活着的不如意有很多种,我们化解这些不快的方式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方法。


 

    写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经历了很多人生的难,说到人生的难,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觉得你有什么难的呢?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当你过的不是那么如意的时候,你常常会想这些难难在哪里,可能是别人的敌意,也可能是别人的误会,曾经这些也让我困扰过,但后来我明白了,人生的圆满并不在于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如果别人不喜欢你,并不代表你有问题,而可能只是仅仅因为你们不够了解。人生的缘分有很多种,有缘的就多说几句,无缘的就减少交往。人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最后用一首我很喜欢的诗人里尔克的诗来结尾: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

当着落叶纷飞。(责任编辑:陈琪荣)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稿声明  |  版权经纪  |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号凤凰广场C座   邮编: 210009   商务合作:025-83300079   个人投稿:025-83280268  
ICP备案号:苏ICP备08111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