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视点
与张艺谋合作过的文艺社的作家们
2014-06-09 00:18:43  来源:文艺社  作者:文艺出版社
分享到:


 

引言:

张艺谋的新电影《归来》带动了原著小说、著名作家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的再次火爆,据说很多地方这本书已经卖断货,充分说明好小说和好电影的互动关系。很多评论说《归来》是张艺谋创作上的一次“归来”,他从商业片回归到文艺片创作上,而文艺片似乎才是张导演所擅长的。

回首张艺谋三十年的电影之路,那些让他蜚声海内外的文艺电影,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金陵十三钗》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影的成功与原著小说本身的高质量密不可分,好电影必然讲的是一个好的故事。

文艺君激动不已地发现:这些好故事的创造者,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还有严歌苓、苏童、刘恒、艾米,以及给《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担任编剧的毕飞宇,都是曾经的或者现在的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作者,文艺君办公桌上放着的一本严歌苓的中篇《金陵十三衩》可是那部著名的同名电影最最原始的故事基础呢,而苏童、毕飞宇两位老师因为和文艺社多年来的交情,经常出现在出版社,文艺君好几次在9楼电梯口碰见他们,两位老师绝对是帅气逼人的作家!

下面,文艺君就为大家分享我们出版社出版过的,与张艺谋合作过的上述著名作家的图书,也许有些图书的图片有些不清晰,也许有些图书封面跟现在的比起来显得那么得朴实或者单调,也许那时候,这些作家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但是文艺君在整理的过程中,充满了深深的感动和敬意,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会充满深深的感动和敬意。

 

 

▌莫言:《拇指铐》是我所有图书中最美的一本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张艺谋和巩俐第一次合作的《红高粱》再次成为热点。其实,获知莫言得奖那会儿,文艺君和社里的几位领导也频繁接到各路媒体的采访,因为在200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莫言的《拇指铐》,属于文艺社多年来压箱底的一套丛书“20世纪作家文库”系列中的一本。


 

《拇指铐》包括《透明的红萝卜》《狗道》《欢乐》《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师傅越来越幽默》《枯河》《飞鸟》《姑妈的宝刀》《祖母的门牙》《拇指拷》《莫言与中国精神》,以及作者主要著作目录。书中第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种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卡丰一块高梁面饼子,一手时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饮满地鼓着……


 

这是莫言老师与江苏文艺出版社唯一的合作,那时候是文学风头正健的年代,涌现出许多作家,莫言并非是最有名气的一位。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这是世界对中国作家的一次最高礼遇,莫言的作品成为了最畅销的图书,但遗憾的是《拇指铐》后来没有再版,一本被文艺君从样书库找到的《拇指铐》想必是最弥足珍贵的文学纪念吧。据说后来莫言认为这本《拇指铐》的设计是他当时所有图书中最美的一本,很愿意拿这本书送人!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结下与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缘分


继《金陵十三钗》的巨大成功之后,沉淀了三年,张艺谋洗尽铅华,带着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强势归来。他们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默契合作,再一次创造了一部话语影坛的不朽巨作。电影《归来》只改编自《陆犯焉识》的尾声,却依然成了一部感人肺腑的年度大戏。


 

严歌苓自己也说,《陆犯焉识》的“抗拍性”很强,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横跨几十年……而张艺谋则巧妙地发掘出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仅仅截取了小说最后三十页的内容,从文革后陆焉识出狱回家开始娓娓道来,保留一生温暖的“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


 


 

曾经有记者采访严歌苓,问如果让她自己来改编《陆犯焉识》,她会如何修改。严歌苓认为,二十多年的分离是不可能不留下痕迹的,她会把“女儿”的哥哥加进去,因为这个哥哥是最不能接受他的劳改犯父亲的。他一家人对陆焉识归来的反应是很残酷也很幽默的。


 

金牌编剧严歌苓曾经说过:“我早就不想做编剧了。我觉得我没什么天才做编剧。写作对我不是一种工作,是一种需要。”相比编剧工作,她更享受作为一个作家的乐趣。而在文艺君眼里,严歌苓老师首先是一个作家,其次才是一个编剧。从2010年7月在文艺社出版的中篇小说精选合集《金陵十三钗》到去年7月份出版的一套四本的严歌苓作品选(《金陵十三钗》《谁家有女初长成》《海那边》《灰舞鞋》),全都摆在文艺君的书柜。市面上曾经一度有多个“同名同姓”的《金陵十三钗》图书,但我们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却是同名电影最原始的故事基础。


 

文艺君的同事蔡晓妮老师和严歌苓结识十多年,2010年《金陵十三钗》的合作是因为蔡晓妮听说张艺谋要拍电影,通过和严歌苓老师的沟通,在当年的7月出版了《金陵十三钗》,一直成为热卖的好书。2013年,蔡晓妮老师再次与严歌苓老师协商,将2010年出版的《金陵十三钗》重新包装,并和其他三本书一起,推出了一套四本的严歌苓作品集。(看到前辈蔡老师和气质优雅的严老师结交多年、多次合作,真是羡煞文艺君呢O(∩_∩)O~)。


 

“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严歌苓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能力、思想魅力游走于东西方之间,是华人作家中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广泛的作家。对于严歌苓这样的作家来说,不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对人生的忠实还原、对人性的极至探索、对爱与善的最终追求,都将是她不断呈现给我们的世界!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在江苏文艺出版社首发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曾获得过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1994年法国嘎纳第四十七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4年英国全国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请大家原谅文艺君没有一一道来,因为奖项实在太多,文艺君觉得自己的肺活量再强十倍也念不完。


 

然而电影固然精彩,看过余华原著的读者们却普遍都认为,原著更加精彩。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这本书也获得了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和文艺社也有着很深的渊源。说到这里呢,文艺君又要讲到文艺社古老的、压箱底的丛书“20世纪作家文库”系列了(可能是因为要换社名了,想着以后不再叫“江苏文艺出版社”,文艺君就格外怀旧伤感)。这个系列实在是名家云集,余华的《朋友》也在其中。不同于《活着》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动荡下悲惨而漫长的一生,《朋友》则讲述了一个不那么深沉艰辛的故事:两个大男人不打不相识,最终成为了朋友。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大名鼎鼎的昆山走出了家门,他一只手捏着牙签剔牙,另一只手提着一把亮晃晃的菜刀。他扬言要把石刚宰了,他说:就算不取他的性命,也得割下一块带血的肉。至于这肉来自哪个部位,昆山认为取决于石刚的躲闪本领。


 

要找到这本老书着实不容易,文艺君把书库都要翻得底朝天了!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位读者手里能集齐这一套丛书,那可是宝贵财富,要好好收藏啊(文艺君要留着坐等升值!)。


 

更要提的是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这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曾在文艺社出版过。这部小说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这本经典的小说在市面上版本众多,而文艺君家的这一版却是格外古老,现在怕是哪里也买不到了。翻箱倒柜找出来,抖抖灰,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文艺君不禁感慨万千: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其实有些书也是要旧的才更有味道些。陈旧的老版书,泛黄的纸页,这书看起来,自己便置身在那悲凉的故事中了……


 

除了小说,余华也写了不少散文和音乐评论。文艺君这里就有一本余华所著的《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书中收入了余华关于音乐的随笔,是音乐与文学在作家处融合的产物。书中评述了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以及《第七交响曲》和《红字》等音乐名篇大家,更有余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苏童:有一种缘分叫“苏童与黄小初”

苏童出名很早,这是令许多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羡煞了的事情。1983年,他在《青春》杂志发表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就获了奖,那一年他只有20岁。苏童在大学毕业后当大学老师不久,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


 

1987年,苏童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1989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妻妾成群》的时代背景是中国1920年代北洋军阀混战至第一次国共内战前夕之间的几年。19岁的颂莲,在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被迫嫁给某富有人家陈姓家族作四太太,刚嫁进这个富有的大宅院时,她受着王室的待遇,接受舒适的捶脚,当她的丈夫,大宅院的主人,夜晚留宿她的房间时,门前便会挂着红灯笼。然而,颂莲很快发现,并非所有的太太都能接受到同样的奢华待遇。事实上,是主人每天决定要在哪一个太太的房间过夜,在哪个房间前点灯笼,享受脚底按摩,让这位太太决定餐点,让她得到仆人们的尊敬与服侍。四位妻子不断争夺丈夫对自己的注意和感情,虽然大太太的竞争没有这么多。陈老先生每晚都找不同的太太过夜,以大红灯笼为标。“点灯的选择”代表那位太太受宠幸,她也因此得势,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颂莲被著名影星巩俐塑造得非常成功,而饰演三姨太的何赛飞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彩表现。陈老爷的扮演者马精武在片中没有任何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来体现出他的存在,却将一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式的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


 

90年代之后,苏童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了《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2005年发表长篇小说《碧奴》,大获好评。2009年发表《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此外,苏童1992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10年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2年《香草营》获郁达夫文学奖提名奖,2013年获“江苏省2013中华文化人物”。


 

苏童和我们的现任社长黄小初是好哥儿们,黄小初社长责编过最早的一套六本的《苏童文集》,还有《紫檀木球》。文艺君找到已经泛黄的《苏童文集》给黄社看,指着版权页上的出版时间和责任编辑名字,说:“社长,致青春吧!”黄社说:“那时候也不青春,三十多岁了!……但是见到苏童,感觉跟认识很多年了一样!”文艺君理解,这应该就是编辑和作家之间难得可贵的缘分吧。


 

作为一位作家,苏童从来就是成熟的。这种成熟表现在这么些年来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从不放松自己。苏童的小说都很精致,语言洒脱形象,结构也很讲究,有寓意,甚至有深意。他的小说,篇篇都是艺术品。苏童读外国作家的书很多,他自己说,读得多的是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读经典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作家的胸怀和心灵。


 

今天的苏童,告诉他的读者,他“确实对真实的人生动了感情”,这也许是热爱他的读者切盼的:真想看看苏童如何表现生活中的我们。


 

▌毕飞宇:《平原》“像泥土一样扎实,就像我这个40岁的男人”


 


 

2013年到2014年,可称得上是“毕飞宇年”,就算说“毕飞宇陪你走过1314”也不是啥玩笑话。2013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推拿》登上央视一套荧屏,2014年5月,《推拿》的话剧也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毕飞宇热”。
 


 

《推拿》是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近十八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也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文艺君曾有幸观看《推拿》的话剧表演,被感动得纸巾都不够用了呢(捂脸害羞的文艺君)。


 

如今毕飞宇炙手可热,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叫好又叫座。可是你知道吗?多年以前,毕飞宇也曾改编过别人的文章——这就是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部电影的原著是李晓的小说《门规》,张艺谋请来了当时初涉文坛还默默无闻的毕飞宇担任了这部电影的编剧。然而等影片拍完、放映后,毕飞宇却自己躲了起来。他始终怀着一个作家梦,不希望藉此成名。


 

果然在多年以后,毕飞宇最终凭借他自己优秀的小说红了。他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小说《玉米》不但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还获得了在香港公布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也是自姜戎和苏童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文艺君自豪地告诉大家,从很久以前开始,文艺社就和毕飞宇合作了!我们不仅早早出版了上面两部获奖作品,还出版了他的《雨天的棉花糖》、《毕飞宇文集》系列和《平原》。


 


 

《平原》作为毕飞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毕飞宇的老朋友,也是文艺君的大BOSS黄小初社长亲自担任责编。这本书在毕飞宇的苦心经营下,体现出了“60年代生”作家厚重的“‘文革’情结”与“乡土情结”,读之,便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令人不能自拔。


 

对于《平原》的装帧,当时的责编,现在的黄小初社长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封面很特别,没有任何图案、点缀的灰泥土色封面上,只有“平原”和“毕飞宇”几个凸起的字,摸上去很有质感。毕飞宇自己也很满意,他说这书“像泥土一样扎实,就像我这个40岁的男人”。而书名《平原》的来历,其中也颇有一些故事。当初往上报的名字叫《打过长江去》,只因毕飞宇说书中有一段描写战士们“打过长江去”,“谁都知道肯定不会用这个名字,可一直都想不出好的。”后来毕飞宇把书稿交给了《收获》杂志,杂志的责编程永新给他打电话说:“我眼前呈现出一片平原。”“平原”二字就此尘埃落定。


▌刘恒:时隔十年,携《杀戒》与江苏文艺出版社再合作

 

说起对金牌编剧刘恒的认识,想必大家跟文艺君一样,是从张艺谋执导的那部获奖无数的《菊豆》开始的。《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刘恒也亲自担任了这部电影的编剧。《菊豆》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诸多大奖,有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观众最佳影片奖;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以及第一届保加利亚瓦尔纳市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伏羲伏羲》是一个在充满禁忌的年代的跳出来的小说,在欲望不可言说的年代书写了欲望,男人的欲望。传统伦理道德与人的生命力的对抗,构成了这部中篇小说的基本冲突。


 

而张艺谋改编自《伏羲伏羲》的《菊豆》具有一种希腊悲剧般的力量,在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展现了三代四人之间剧烈的情感冲突。张导说:“拍《菊豆》是我第一次从摄影师的角度转换成导演的角度,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刘恒跟张导的合作不止这一次,他之后也担任了张导《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等影片的编剧,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起刘恒跟我们文艺社的渊源,那可是源远流长了。早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社就出版了刘恒的小说作品集《狗日的粮食》,其中包括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虚证》《教育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三X与一个作家 王干》等诸多经典小说作品。


 

时隔十年,由刘恒担任编剧、金马影帝刘烨和谋女郎倪妮倾情演绎的国内首部疗爱悬疑大片《杀戒》的电影纪念图书也由我社倾情出版。这个故事被称为是“2013年最痛彻心扉的婚姻倾诉”。书中包含了电影未删节剧本以及原著小说《老六》、《亮眼》,给读者呈现了一条不同的“杀戒之旅”。看来金牌编剧刘恒跟我们社的合作关系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呀~~~


 

▌艾米:《山楂树之恋》让文艺君哭湿枕头……

 

跟上面介绍的几位大家不同的是,艾米是一位美籍华裔纪实性长篇故事作家,也当代华语文学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之一,迄今已出版《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Ⅱ》《等你爱我》等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曾荣获《亚洲周刊》年度华语小说奖,《新周刊》年度十大感动作品奖。


 

文艺君07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在书店里闲逛,无意中看到了一本由凤凰联动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山楂树之恋》,当时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的爱情小说”。买回来后夜里躲在被窝里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当时文艺君还是一位懵懂的高中生呢~~),结果难过得大半夜在被窝里哭得稀里哗啦,吓得舍长当时就准备跑下楼去报告宿管阿姨……


 


 

据说《山楂树之恋》里的故事都是真事,是艾米根据好友熊音的回忆录写成的。在故事中的老三死后的三十年纪念日,静秋(熊音)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艾米,请她写成小说,但小说中的对话大多是静秋的原文。小说自境外文学网站传入并迅速在国内网络疯传后,凤凰联动联合我们文艺社于2007年8月正式出版这本“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火爆一时。


 

2010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同名电影在全国热映,文艺君可是第一时间抱着边角已经起毛的书,拉着小伙伴去看的。看完又痛痛快快地在电影院里哭嚎了一场。一时间,这部纯真的爱情故事又引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山楂树现象”。艾米这个名字也被大陆观众和读者所熟知。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纯情电影系列的发展,如之后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最近很火的《同桌的你》等等。(责任编辑:陈琪荣)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稿声明  |  版权经纪  |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号凤凰广场C座   邮编: 210009   商务合作:025-83300079   个人投稿:025-83280268  
ICP备案号:苏ICP备08111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