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视点
《尘世》若只如初见
——一段关于“文革”年代不可触摸的伤痕记
2014-06-09 00:15:47  来源:文艺社  作者:琪官
分享到:

一直觉得“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省却了其中诸多的纷纷扰扰,只留下初见时分的惊鸿一瞥,那么我们记得的永远都是风花雪月里,那人俊眼修眉、顾盼神飞的缱绻温柔。然而,这一切美是美,却美得不真实,像是空中琼楼、海上玉宇,永远都无法企及。因为初见只是一时的,而人生却是一世的。


 

一部单薄的《尘世》,却道尽了在那个特殊的“文革”时代,两位尘世女子所经历的种种爱恨情仇。她们经历过形形色色的男人,却都终究成为了过客。人生苦短,可却是酸甜苦辣皆尝尽。她们也曾有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黄粱一梦,却终究难逃“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怆命运。


 

故事中女主人公之一裔小娟是个多愁善感、会弹琵琶的女子。她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寻着真正的爱情。她那短暂如昙花一现的人生却经历了七个不同性格的男子。他们爱她,恨她,折磨她,也摧毁了她。这七个男人在她生命的不同时期向她涌来,像不动声色的黑色蜘蛛一样从四面八方溜进她的生命里,慢慢地吐着粘稠的丝,一根又一根,一层又一层,最终把她包裹得透不过气来。正如裔小娟在挪威的丈夫盖尔所说的:“裔小娟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同时还是个完美主义者。”她的爱是绝决的,是容不得任何瑕疵的。她一直像个扑火的飞蛾一样,在她满目苍夷的生命里去追逐那道遥远的爱情的火光。可是那个时代的天空是灰暗的,那道光只会越来越微弱,离她越来越远,直至湮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里。她的心慢慢扭曲了——就像是一只装满了水涨得透明的气球一样,随时等待着爆裂。她的爱情悲剧早在她结束第一段恋情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一段轰轰烈烈的逐爱之旅在自杀未遂中开始,也在自杀身亡中终结。


 

我一直觉得裔小娟生错了年代。要是生在古代,她或许会是一位裙裾翻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虽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也没有富甲一方的家世,但凭借着一技之长,在垂着青丝挑拨琵琶琴弦的那一刻,她总会遇得一位赏识她的男子,愿意与她厮守一生,陪着她开一家小酒馆,生几个活泼可爱的孩童,守着一方水土,看遍一世的细水长流。要是生在当代,她也许会成为一位有着迷人忧郁眼神的电影明星,她同样可以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她的爱情。她同样可以去经历很多的男人,即使最终会和他们形同陌路。但我相信当代的裔小娟会有足够的勇气去等待她生命里下一个男人的出现,而不是用一根白绫,结束自己年轻却又千疮百孔的生命。可是这些假设都不现实,都只是我美好的幻想罢了。她就出生在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生存在那个年代里的人,都渐渐迷失了自我,他们早已看不到了生的意义和希望。裔小娟是客死他乡的,她到死都没能死在生她养她的故土里——不是不想,而是故土早已不是当年的故土,记忆中的那个故土早在她之前就已经死了。


 

相较于性格脆弱的裔小娟,唐抒儿受到“文革”的迫害则更为强烈,但她也比裔小娟坚强,至少她付出过努力想去改变这一切。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她在满目苍夷的年月里还是看到了希望的。“这希望就像一片蓝天存在在她的心中——那蓝不是纯蓝,不是死板板的那种,而是蔚蓝色。还点缀着朵朵圣洁的白云。它们在浮动着,浮动着,就是希望,唐抒儿不时仰望着它们,既带着微笑又含着泪。”这段尘世在这样宁静而又带着些许哀怨的陈述中结束,可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结,唐抒儿依然在这滚滚的红尘里挣扎地活着,挣扎地去追寻她和裔小娟一直苦苦追寻的爱情。


 

唐抒儿结婚不久就发现了婚姻的凄凉。本以为儿子的诞生能够给他们带来全新的生活,可是儿子还没满月,她就被下放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一待就是两年。那段历史终究过去,可它带给人们的伤害却永远都无法愈合。那个扭曲的年代断送了唐抒儿和齐向前的爱情,也让唐抒儿的丈夫傅雍向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在唐抒儿坚持要离婚后,他甚至用虐待儿子的方式来迫使唐抒儿回心转意。他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只能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他的迷茫。


 

唐抒儿第二任丈夫程俊同样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他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只是因为一些言行,他就锒铛入狱,落得妻离子散。几年的牢狱之灾使得他变得异常敏感,他禁止唐抒儿和任何异性打交道,把钱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唐抒儿与他离婚也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在那个连“爱情都是一种病”的年代,那些受到过迫害的人大多数都是病态的。他们困惑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看不到希望,一念之差就走上了不归之路。自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除了自杀过两次的裔小娟,还有中国餐馆中厨师阿永的父亲,裔小娟在军垦农场的朋友之一箫笙的父亲,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无从考证的人们,都在这场政治灾难中以最为惨烈的方式做出了自己最后无力的反抗。所以说,这部《尘世》并不是两个女人的爱情悲剧,而是那个时代人性被无情摧残的悲剧。同样,张艺谋最新力作《归来》也揭示了这一主题。陆焉识的女儿丹丹为了能够获得当主角的机会,不惜向组织告发自己的亲生父亲,让他再次被冤枉入狱,也让她的母亲把她赶出了家门并失去了记忆……这场爱情悲剧并不是丹丹一手造成的,她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棋子,一根导火线。真正在幕后操纵这一切的,却是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


 

我出生在和平发展的90年代,那段沉痛的年代离我过于遥远。我只能试着从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中去触摸那场悲剧的核心。记得大三上毛概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份暑期实践的作业,是去采访身边经历过“文革”的老人们,记载下他们口中的历史。我采访的是我的外公和外婆。


 

我的外公、外婆是农民出身,一家六口靠着几亩田地为生。我妈妈排行老三,出生于1967年,正值文革爆发时期。文革时期,整个村子里每个人的心思都从务农转移到了阶级批斗上。他们每天去街上看批斗,看游行,手里挥舞着小红旗,异口同声地喊着口号。生产力的急速下降导致了普遍贫穷,他们每天都过得很艰辛却还是要早出晚归,批斗游行。村里的红卫兵天天喊着“造反有理”的口号,在村里进行着批斗游行工作。拿外婆形象的话来讲:“当时那个红卫兵头头子,叫什么俊松的,忙着喊口号忙得裤子掉下来了都没空拎。”


 

在党中央的影响下,村里逐渐喊起了“打倒刘少奇”、“打倒邓小平”、“打倒四人帮”的口号,家家户户整天也不思生产经营,只管拿着小红旗,跟着人群跑,随着人群喊。除了喊这些口号之外,他们还开始批斗村里和乡里的干部。把他们都抓起来,戴上高高的帽子,先批斗,再游行示众。他们仗着毛泽东肯定红卫兵“造反有理”的思想,在村里为虎作伥,一心只想着打倒当权派。外公还记得当时村里的一个干部,被抓起来打,拖到街上游行,遭众人辱骂。幸运的是他并没有被打倒,他现在依然坚强地活着。如今的他早已年过花甲,满脸沧桑,远离了当权者,每天在村里干些农活,度过余生。除了村干部,他们还批斗旧地主的残留势力,把他们的土地没收了分给老百姓。却也冤枉了许多的好人……


 

外公住的村庄只是中国当时上千上万个村庄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可“文革”活动却也搞得如此如火如荼。由此可见,当时举国上下,是何等惨烈的一番景象啊。一场文革,让多少无辜的人白白枉死,生产力不但没有跟随着世界的脚步飞跃式前进却还往后倒退了三十年,也在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一个不可抹去的痛苦烙印。


 

历史终究成为了历史,我们并不能改造历史,却可以铭记历史。“文革”里太多的是是非非,对对错错,恩恩怨怨都已随着时间的风消失殆尽。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惨痛的教训之外还有深刻的思考。经历过“文革”的他们终将老去,“文革”也终将成为厚厚的历史书中轻描淡写的几页。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万般心酸。


 

我看着外公外婆瘦削的背影,想像着他们在“文革”时间所经受的各种苦难,感觉着他们那厚重而沉甸的人生。正如《尘世》的唐抒儿一样,他们是“文革”的经历者、受害者,同时也是“文革”历史的传述者,他们用最为质朴的言语,为我们这代没有经历过那场大风大浪的孩子们讲述了一段不平凡的记忆。他们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能够活得更好一点。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是胸怀理想,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曾有过希望可以经历白头偕老的爱情。可是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他们也许会遇到他们心中那个久久不能忘却的年轻身影,在一个没有迫害的国度里,在花前,在月下,去继续做着他们“尘世若只如初见”的美梦……

——————————
▌《尘世》:享誉国际的天才小提琴家盛中华女士自传体小说


 

作者:盛中华

定价:30.00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享誉中外的小提琴家盛中华女士追忆浮沉一生,谱写出了两位天才女音乐家唐抒儿与裔小娟各自爱恨纠葛的命运传奇。故事以武汉和上海双城为依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篇,通过长达五十年的叙述,展现了一幅贯穿建国初期、“文革”、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的历史长卷。

唐抒儿出生于音乐世家,少小成名,是一位艺术卓越的小提琴艺术家。裔小娟学习琵琶演奏专业,是个多愁善感、极具浪漫情怀的女孩。她们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


 

毕业后,裔小娟远赴挪威,唐抒儿在国内任教。无论身处何地,两人同样爱情之路步履维艰,事业之门也频遭阻隔。才华横溢、事业有成的唐抒儿无论如何懂得容忍和妥协,在婚姻问题上却屡屡遭受痛苦与折磨,当年华老去,她终于邂逅命中真爱,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痛苦……


 

薄命红颜裔小娟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苦苦寻觅理想中的爱情,最终却最爱她的人离她而去,她也客死他乡。


 

怀揣美好理想的她们,本该如鲜花般绽放的她们,为何经受人生的悲剧,究竟是时代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抑或是无法阻挡的命运悲剧?(责任编辑:陈琪荣)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稿声明  |  版权经纪  |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号凤凰广场C座   邮编: 210009   商务合作:025-83300079   个人投稿:025-83280268  
ICP备案号:苏ICP备08111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