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视点
没有人倾听的声音是可怖的 :读陈庆港《十四家》
2014-04-24 18:48:33  来源:  作者:李雅歌
分享到:

 

        虽名为“中国农民生存报告”,但陈庆港新书《十四家》与宏大叙事的公共记忆和政治生活无关,作者把冷静的叙述置于这样一个框架下:在山西、甘肃、云南、贵州,在中国最穷的地方,由无数细屑的事件,无名的小人物,他们家长里短的苦痛,微不足道的挣扎,构成了整本书的内容。​
 

        如村上春树《1Q84》中两个平行的宇宙,《十四家》中的中国,与城市化进程中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中国俨然也构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那是一个由洋芋汤、点苞谷、拉砖块、打窖、挖矿、止痛药片、欠账单、失学,逃荒、疾病以及各种各样的意外死亡构成的贫困的第一现场。​

 

        在贫困不动声色的侵蚀下,十四户家庭,十年生存,见不到几丝亮色,即使出门乞讨、打工迁徙也躲不过贫穷如死神之翼般摊开双翅地如影随行。那里的地平线像是没有尽头,虽然那里也叫中国,但中国近十年来的盛世光景——加入世贸、三峡大坝、举办奥运、神六上天、上海世博……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讲丝毫沾不上边,反倒像穷人家的阔亲戚,阔是专门来对比你的寒碜的,怜悯布施则一概全无。​

        这本书如一道光的罅隙,亮度刚够让我们看清还有一群同胞生活在鹑衣百结的生存窘境中,我们不禁要惊疑:马太效应的诅咒是要永世应验么?“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强者恒强,赢家通吃,这是一个残酷的法则。​

 

        当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炫丽的LED广告中滚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它以一个饱满的肯定句,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推上了令人眩目的世界舞台,并让城市文明、城市科技的成就落在生活的支点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终于,以人为本了!​

 

        那么中国的农民呢?农村,让生活更……?这个句子有谁能接驳?​

 

        而事实上,《十四家》整一本书都在一种看似隐忍的态度下,将我们这个时代逼问到某个短兵相接的摊牌状态。​

        贫困并不是仅属于中国的灾难,从古至今,贫困也从未消失过。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将近有20亿人——也就是1/3的世界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每天靠不足两美元过活,其中有10亿人处于极度贫困,每天的收入不足一美元。贫困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人权危机,贫困让数以千万计的人无从获得基本的生存权。​

 

        可在属于中国的灾难里,处理灾难的手段有时比灾难本身更恐怖。众目睽睽下的“看见”,会像车头一样掀下轨道,迅速被沾血的土和谎言掩埋。​

        “历史是被人民书写的”,而人民是有偏见的,所以历史中难免到处都是扭曲和粉饰、压抑和简化。对于读着这样的历史长大的我们,真的事实有时会生硬得难以下咽,直到粉饰得太过分的真实被看不过眼的人一把撕开时,我们被宠坏了的胃口仍会对真实觉得难以下咽。​

 

        对照这几十年来,我们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很少客观和明白过。《十四家》中的真实让人触目惊心。“农民,播殖耕稼者。”但荒瘠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粮食是不够吃的,饥饿是普遍存在的,孩子们是很难上得起学的,十四户家庭只是随机抽取的样本。在中国西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有无数的乡村,那些乡村所有的手的愿望就是在秋天能够捧稳一只盛着土豆和玉米的碗,面对这个最朴素的愿望,我们会不寒而栗;当一只乞讨的手伸向我们,我们的心情会被破坏,我们不知道下一次会轮到谁。

        5岁的蒋厚忠,看上去只有3岁的样子,父母吃下了拳头大的洋芋十多个,而小厚忠只吃鸡蛋大的三个。早饭后,一家人便去了地里。小厚忠无论晴雨,脚上一直穿着一双橡胶水靴。​

        (2000年,云南省会泽县大海乡二荒箐村公所马家凹子村)陈庆港/图(责任编辑:张雯)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稿声明  |  版权经纪  |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号凤凰广场C座   邮编: 210009   商务合作:025-83300079   个人投稿:025-83280268  
ICP备案号:苏ICP备08111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