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每天都有很多快递,但基本跟我没什么关系。但在2013年9月26日,每次有快递员进到办公室我都有些紧张,又很期待。终于在上午十一点多,一位快递员喊了我的名字,我过去签字,走回座位拆开包装,里面露出四本书,正是《带着吉他去旅行》,我自己的书。
那种复杂又激动的心情很难恰当描述。只记得第一时间告诉编辑我拿到书了,然后立刻拍照跟好朋友们分享,打字的时候手都有些哆嗦,十足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屌丝状态,但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任何事也替代不了的。因为,这是我写的书,我终于见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本书的封面上。
去年5月我出去旅行之前,曾想过,为什么不可以把旅行经历写成书呢?但当时只是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两个月后,旅行接近尾声,我在西安跟朋友说,回去之后,我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尽量争取出版,但那时,也只不过是一个愿望。回到北京后,我尝试着联系了几家出版社,都被拒绝了。但幸运的是,我在最后遇到了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衍哥,他看完我的想法和仅仅几千字的内容就决定做这本书,真的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的面世,最大的功臣就是他。
由于在途中丢失了所有的日记资料,我不得不从零开始写,每天下班后回家写几千字,前后总共花了一个多月,大概2012年9月完成了初稿吧。然后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做了四首歌,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我成为一个作者,或者脸皮厚一点地说,一个作家。
出版一本书并不容易,写稿子、修改、申请出版号、送审、设计排版,其中的流程也挺复杂的。因为我随书还要送四首歌,歌曲也要经过出版署审核,整个周期拉长了一倍,时间跨度足够怀胎生个孩子了。但我知道,任何一次商业行为都应遵循它该有的流程。因为着急就想强行改变正常规范,是不成熟的做法。
市面上类似的游记已经很多,我走的地方也没有很特别,写的内容也是个人所见所闻所想,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找个独特之处,大概就是我把在旅行中写的歌做了出来,随书送给大家吧。当然,随书送歌的做法我也不是第一个,但从书的文字到词曲写作、编曲都由一个人完成,我暂时应该是第一个吧。
我又想起了17岁的自己,那时我即将高中毕业,每周去学校的路上都要经过一座大桥,其中的一端,有一条铁路从桥底钻过。每次我都站在桥上望着铁路,想我这辈子到底要干嘛,要去哪。火车轰隆隆从脚底飞速穿过,有时候我会逐一地数它到底有几节车厢,有时候会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下去,落到车顶,任它带我走。
那一年,我跟很多文艺小青年一样,拥有一些很俗套的梦想:这辈子至少要出一本书、发一张唱片、写一个剧本、拍一部电影。为了这些梦想,我们真的在上课时候奋笔疾书,真的想办法凑钱买吉他,但是这些事情是否真的能做成?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或许,是谁也没有把这些当真。
可我当真了,我才不管别人信不信。免不了会受到嘲笑与打击,但他们笑着笑着自己也觉得没劲了,我被笑着笑着也就习惯了。世事都是这样的,第一次被人骂傻X的时候,你可能会跟对方干起来,但当你第一百次一千次被骂的时候,你要是还不能笑嘻嘻地死皮赖脸说:“对呀对呀,我就是傻X,你能咋滴”,那你就需要检讨自己了。
好像跑题了,说回我的作家梦想吧。这本书虽然不是文学读物,但至少它是一本“书”了,我立梦想的时候也没说要出一本传世名著。所以,距离17岁已经过去整整10年的时候,我也总算是实现了第一个梦想。至于剩下的三个梦想,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它们不会又让我各自等上10年,我也不允许我的梦想这样做。(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