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视点
我读《十四家》
2011-09-15 21:45:32  来源:新安晚报  作者:汪修荣
分享到:

        《十四家》是陈庆港十年磨一剑推出的长篇纪实力作。为完成这部长篇纪实,作者曾先后四次去西部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五个省份采访,历时十年,行程数万公里,凭着一位新闻工作者和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与良知,通过对西部五省最具代表性的十四户农民为期十年的跟踪调查,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十年中的生活轨迹,真实反映了十四户农民,他们在十年中的辛劳、挣扎、奋斗,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既反映了他们十年间在贫困线上的挣扎、奋斗与努力,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十年中,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冲击,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的生活如何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如何一步步融入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时代影响着他们,他们同时也影响着这个时代。


         陈庆港是著名摄影记者、作家,此前创作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的纪实作品,主要有《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丽嘉则拉》《20世纪末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细菌战调查》《外省人——农民工生存调查》等多部纪实力作。摄影作品《中国慰安妇》,2005年获首届国际新闻摄影大赛金奖;《秘密森林里的母系氏族》,200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大奖。作为摄影记者,他有着超出一般记者的敏锐,他不喜欢那些肤浅的报导,总是追寻那些厚重的令人震撼的题材,他喜欢把一个题材做到极致。他说:“我拍需要长时间去做的那种深度专题,调查类的东西。这是我跟很多媒体摄影记者不太一样的地方。”


        作者创作《十四家》便是源于上个世纪末的一次采访。上世纪末,在做“20世纪末中国中西部贫困家庭状况调查”时,陈庆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我这个人样子很粗糙,但我经常被一些东西打动着。”西部农民的命运和生存环境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坚持年复一年地采访跟踪那些贫困的农民,一做就是十年。有一年,他在黄土高原上一个紧挨着黄河的小村里过年,住在一个老乡家的窑洞里,可以望见黄河,野渡无人,只有雪。窗格上贴满的剪纸引起了他的乡愁。年夜饭是每人一碗“搓搓面”,炕桌上没有菜,只有一瓶酒。主人讲不出宽慰人的话,对他说,“我唱首信天游给你下酒吧。”然后那个老人便伸长了脖颈,涨红着脸吼了起来:“这么长的辫子哟,探不上天;这么好看的妹妹哟,见不上面;这么大的烫锅啊,没有两粒米;这么旺的火焰哟,烧不热你……”歌声让点着油灯的窑洞瞬间有了光芒。那个除夕,老人唱了一夜,他跟着吼了一夜。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出于对西部农民生存状态和生存命运的关注,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十年中,他四进西部,跟踪寻访,行程遍及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就是这些地理上属于中国第二台阶、极度贫困人群最集中的地域,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无数的人生存着。无论他们那种生活状况,还是那种不屈的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我看来都很打动人。”就是这些采访过程中的诸多感动,支持陈庆港这么多年走了下来。他已经不是在做采访,他是在尽一种社会责任。他觉得有必要把西部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最贫困农民的最真实的生存现状告诉世人,唤起全社会的关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这么一群人,而且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二十一世纪还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不抱怨、不放弃,坚持通过自己的劳动艰难地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十四家》是作者历时十年潜心完成的一部纪实力作,作者完全用最平实、最质朴的语言,反映西部亿万农民十年间最平凡、最真实的生活原貌:终年缺水、缺医少药、地里的土豆永远不够吃、适龄儿童常常上不了学、当了一年民办老师的工资只拿到一根方木,甚至母亲在外讨饭病死街头,因为无钱遗体也只能当货物捆扎起来悄悄带回老家……他们生活的环境虽然恶劣,他们的地位虽然卑微,他们的命运虽然不幸,但他们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们从没停止对命运的抗争,他们和整个中国一样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遭遇和命运,他们的奋斗与抗争,是亿万中国农民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十四家》是当代中国亿万农民生活的缩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这本纪实作品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地方。(责任编辑:周佳勋)

分享到:
首页  |  关于我们  |  投稿声明  |  版权经纪  |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号凤凰广场C座   邮编: 210009   商务合作:025-83300079   个人投稿:025-83280268  
ICP备案号:苏ICP备08111047号-1